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1955年,刘少奇建议取消陈毅的元帅军衔,却遭到了周总理的反对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23 点击次数:144
“陈毅不用再给元帅的头衔了!”刘少奇说。
【前言】
1955年9月份,中央军委开了个会,商量要给哪些人授元帅衔。经过上面领导好几次商量和琢磨,最后选出了十一个候选人,这里面当然就有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打得特别出色的陈毅元帅。
然而,在最后一次会议中,刘少奇竟然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观点,他觉得陈毅和邓小平不应该再被授予元帅的头衔了!
【一、不和谐的声音】
这消息一传开,场馆里立马变得特别安静,大家都愣住了。毕竟,大家都知道,陈毅在新中国成立前,是位极其能打的将领,战功无数,经历过无数次战斗,是共产党军队里的灵魂人物。所以,大家伙儿都不明白,刘少奇怎么会突然提出这样的不同意见。
碰到这种事儿,邓小平在会上赶忙说:“我现在不在部队干了,新的军衔对我来说没啥大用处,这个元帅的衔儿,我可以不戴。”
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,刘少奇的行为可能背后有针对陈毅的意图。为了保护这位老将军,他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的名誉。
但刘少奇还是在这事上揪着不放,甚至提出要让陈毅把元帅的头衔让出来给别人。周恩来一听这消息,赶紧给中央办公厅打电话,他坚持说陈毅的元帅军衔得留着。
周总理和陈毅关系好得就像亲兄弟,那时候,陈毅跟着周总理一路往南走,共同面对了不少困难挑战。在周总理心里,陈毅的位置是谁也替代不了的,他肯定不会让自己的老伙伴在这种重要的会议上吃亏。
刘少奇为啥会这么做呢?他打算把这个元帅的头衔让给谁呢?
【二、两位知己】
1941年的时候,“皖南事变”发生了,新四军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,情况非常糟糕。于是,中共的领导层决定派刘少奇去新四军,让他担任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,希望能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。刘少奇是做政治工作出身的,在军事上经验相对少一些。
看到新四军处境越来越危险,他感觉自己使不上劲儿。所以,他连忙给中央写信,恳请赶紧派一位军事指挥高手来帮忙。
他在信里头给毛主席提议了几个人,要么是让朱德去,要么是彭德怀,再不然就从八路军的三个师长还有陈毅里头挑一个。
很明显,刘少奇觉得陈毅的重要性,跟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贺龙这些大将比起来,也是毫不逊色的。后来,毛主席、朱德和王稼祥商量了一下,就决定派陈毅去帮忙了。
并催促刘少奇赶紧前往苏北跟陈毅碰头,刘少奇一见到陈毅,立马就被他那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豪迈气概给震撼到了。
没过几天的相处,刘少奇就被陈毅的独特性格深深打动了,他赶紧给中央发电报,热心地建议让陈毅来当八路军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总头儿,还想让他进政治局做个委员。
当新四军军部需要重建的时候,他又一次认真地跟毛主席提议,说陈毅最适合当军长。这事儿能看出来,刘少奇很久以前就很看重陈毅,也很信任他,而陈毅呢,那时候对刘少奇也特别敬重。
如皋战斗胜利后,他特意从军中的战利品里挑了件暖和的军大衣和一把帅气的指挥刀,赠给刘少奇,来表达他对刘少奇的尊敬。
这份大礼背后藏着的意思,其实就是陈毅非常看重刘少奇。在新四军那时候,刘少奇和陈毅两个人一起打仗,一起面对难关,他们的情谊可以说是非常铁。
他们俩之前关系挺好的,没啥隔阂,可为啥刘少奇会那么反对给陈毅封元帅呢?
【三、元帅军衔给何人?】
首先,刘少奇现在主要做的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工作,他早就不当军人了,也从来没要过什么军衔。而陈毅呢,他是国务院的副总理,同时还管着军委的事情,也是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。
因此,他的情况有点特别,已经当上了很大的官,而且工作主要是搞政治的,所以军衔对他来说没那么关键。后来,刘少奇也支持选另一位元帅,就是粟裕将军。
刘少奇支持粟裕,并不是因为两人关系好。说实话,要是论亲近,刘少奇和陈毅才是更铁,陈毅是新四军重建后的军长,刘少奇是政委,粟裕呢,只是个师长,平时跟刘少奇打交道的机会都少。
刘少奇之所以非常支持粟裕,是因为粟裕指挥的每场战斗都巧妙绝伦,让人惊叹不已。就连毛主席也对粟裕赞不绝口,说他是“打仗的高手”。
这么说吧,那时候粟裕在军队里的威望,真没人能赶得上。可偏偏在要不要给他元帅军衔这事儿上,大家伙儿的意见分歧大了去了,主要是卡在资历这块儿上。
刘少奇这时力挺粟裕,很明显是想抓住最后的机会,给粟裕争取到这份极高的荣誉。
【四、革命履历】
不过,周总理后来提出反对,也是有他的道理的。要是比起来谁更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,粟裕确实比陈毅将军差了一大截。
陈毅不仅是红军的开创者之一,他还亲身参与了南昌起义和长征,跟毛主席携手建立了党领导的军队。在接下来的革命历程里,他一直担当着关键角色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陈毅是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前辈,他几乎在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投身革命,而粟裕呢,参加革命可比他晚了十多年呢。
尽管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他作为重要将领立下了大功,可就算粟裕在解放战争中风头最盛的时候,陈毅还是三野的政委呢,粟裕无论是地位还是资历,都远远比不上陈毅。
而且,因为粟裕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的足迹不是特别显著,所以在一些红军老前辈看来,他稍显“资历浅”,如果授予他元帅军衔,可能会让一些人不太服气。周恩来呢,他是一位资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。
明白授衔不能只看一时的功劳,得全面瞧瞧一个人在革命路上一直以来的表现。
尽管粟裕在解放战时期多次立下大功,但要是比起陈毅,粟裕的“革命经历”就显得稍微薄弱些,这点周恩来心里十分清楚。
因此,周恩来在北戴河养病时,听说刘少奇打算把原本打算给陈毅的元帅头衔换给粟裕,尽管他身体不太好,但还是立刻打电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。
经过多次商量和琢磨,授衔的小组最后都同意了,给粟裕将军授予大将军衔,并且让他在大将里排在最前面。
这样的结局既表彰了粟裕的卓越功绩,又符合严谨的授衔规定,真是恰到好处。对于究竟是授予大将军衔还是元帅军衔,粟裕本人显得非常宽宏大量,毫不在意。
【五、元帅军衔不适合我】
当刘少奇和周恩来还在争论个没完时,粟裕站出来说,他觉得元帅这个头衔对自己来说有点太大了,大将军衔就已经让他很满足了,他还是希望就按原计划给他个大将军衔就好。
粟裕这么一说,大家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,既然他自己都表明了态度,大家也就不必再为此事烦恼了。
就这样,授衔的事情算是结束了。从那以后,不管是新中国的大将还是元帅,粟裕和陈毅都满怀激情地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。
给国家的成长和进步添了不少大力气。对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前辈、战斗英雄而言,肩上的星星多不多其实没啥大不了的,他们心里装的,全是老百姓的好日子,还有国家的兴旺发达。
【结语】
不论是粟裕、陈毅,还是刘少奇、周恩来,他们一辈子都在为人民和国家操心使劲。只要能让百姓生活美满,国家越来越强盛,他们啥苦都愿意吃。至于军衔大小这种名声,他们觉得就留给以后的人来评判好啦!
#春生四月#?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